每個行銷人員都該知道的12條數據

撰文者:陳品先編譯發表日期:2011-04-25

每個行銷人員都該知道的12條數據

隨著社群媒體和行動技術已從早期採用者的新玩意,變成主流大眾不可或缺的基本裝備,行銷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,看看以下這些數據,你會更了解現況。

78%的網友都在線上進行產品調查
這表示企業的網站就是第一印象,而且Google已經變成了你的新名片。

過去一年間,12~17歲青少年使用網站email的比例掉了59%
年輕世代現在偏好用文字簡訊、短訊、和社群媒體來溝通,而且網站email使用率下降的情形,實際上在所有55歲以下網友身上都看得到。

78%的商務人士運用手持裝置來讀email
所以你的email電子報有針對手持裝置來做最佳化設計了嗎?

40%的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,會在店內購物時用手機上網比價
你的企業網站也可以開始針對手持裝置做最佳化設計了,畢竟通常在美國發生的現像,不久之後台灣就會跟進。

2億美國人已經在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防「垃圾電話」清單登記
明顯地大家都不想接到垃圾電話,如果你想被討厭的話,就拼命進行電話行銷吧。

91%的email用戶,已經取消訂閱原先加入的公司電子報
在這個時代,要按下刪除鍵越來越容易,你確定你的電子報內容是消費者感興趣的嗎?

84%的25~34歲民眾,因為惱人或不相關的廣告,而離開了最愛的網站
如果因為貪圖廣告收益而氣走客戶,沒了流量之後廣告主還會願意付錢嗎?

57%的企業曾經由公司部落格而獲得客戶
雖然有人說部落格行銷已死,但至少就這份統計來看,部落格還是有點用的。

41%和67%的B2B和B2C公司,都曾經由Facebook獲得客戶
看來即使對於客戶是企業的B2B公司,Facebook仍是不可或缺的行銷工具。

認為Facebook對企業來說關鍵或重要的行銷人員,兩年間增加了83%
表示實驗時期已過,Facebook已經被越來越多行銷人員認可它的重要性了。

經營部落格的公司,網站流量平均多出55%
部落格文章越多,Google上編入索引的頁面,和來自外部的連結就越多,而部落格在搜尋引擎上的排名也越高,流量自然會增加。

集客式行銷(inbound marketing)比傳統的推播式行銷(outbound marketing)省下62%的成本
推播式和集客式行銷每次平均花費,分別是$373和$143美金,這樣應該很清楚該選哪一種了吧。

出自HubSpot Blog

2011/05/06 at 09:50:53 發表留言

iPad用戶較有錢?調查:半數iPad用戶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

撰文者:鄭緯筌 (Vista)發表日期:2011-04-25

我們都知道,去年一整年蘋果公司賣出了1480萬台iPad,而iPad 2一亮相,各方湧入的訂單也是強強滾。專業的市場調查機構comScore最近針對蘋果的iOS設備進行調查,發現一個驚奇的事實。那就是目前美國約有780萬人擁有iPad;其中,56.1%是男性。

此外,還有接近五成(49.4%)的iPad用戶,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,表示經濟狀況的確不惡,才有能力及時添購3C設備。

另外,這項調查還揭露目前持有蘋果iOS設備(包括iPhone、iPod touch和iPad)的用戶,多達3790萬人,比起Android陣營的2380萬人還要來得多。有趣的是買iPad的消費者,不見得都是蘋果的瘋狂支持者,其中也只有10.5%(約400萬人)擁有超過一台以上的蘋果產品。

解讀這份調查報告,還可以發現27.0%的iPad用戶在25至34歲的年齡層之間,其次為35至44歲(20.3%),以及45至54歲(16.4%)的區間,至於年輕族群的比例,並沒有外界想像中的高。

2011/05/06 at 09:47:38 發表留言

掌握情緒等於掌握全世界

很多年前,美國有一位青年心臟病發作,等待醫生救援;鄰居緊急通知該青年的父親,也打電話請附近診所的醫生前來急救。

當時,焦急不已的父親,剛好車子送廠檢修,情急之下,就拿了一把手槍,走到十字路口,對著紅燈前面一輛汽的駕駛,大聲吆喝:「你馬上給我下車!..你閉嘴!再囉嗦就打死你!」

這父親順利地搶了那輛車,一加速開回家裡,也見到抱著前胸、在地上翻滾的兒子。心急如焚的父親,不斷地安慰兒子:「你再忍一下,醫生馬上就來!」可是,時間五分、十分、二十分……一直過去,卻沒看見醫生趕來急救。最後,這父親眼睜睜地看著兒子,在痛苦、掙紮、無助中死去。

當父親抱著兒子身體痛哭失聲時,醫生才帶著急救箱匆匆趕到。父親對著醫生破口大罵:「你這什麼爛醫生、竟然拖到現趕來,你看,因為你的延誤,我兒子.已經死了!」

可是醫生也大聲吼叫回罵:「你剛才在十字路口為什麼拿著槍搶我的車?還威脅我、不准我開口講話,就強行把我的車開走!」

有時,人很容易「衝動、憤怒」,或是「暴跳如雷」;可是,這些負面情緒對我們而言.卻極具「殺傷力」與「破壞力! 人一衝動,可能釀成無法彌補的傷害;人一憤怒,也可能造成終身無法挽回的遺憾!

事實上,衝動、暴怒,是一種「選擇」,也是一種「習慣」!當我們面對「挫折、被侵犯、或不合理對待時,可以有不同的選擇;有人選擇了「衝動、憤怒」,有人卻選擇了「和緩、冷卻」!

如果我們暴跳如雷、大打出手,很可能因失去理智而「失控」,最後造成令自已「悔恨不已」的局面。

2011/05/03 at 11:59:11 發表留言

如何指正做事不得要領的「低成效員工」

整理‧撰文 / 謝明彧 編輯 / 齊立文
2011-04-25, 經理人月刊

有一種類型的員工,工作態度很好,看似樂於接受主管與前輩給予的建議,也有想把事情做好的決心,但結果卻總是差強人意,甚至還得讓主管或其他同事出面來收拾爛攤子,難免讓人忍不住想說,「有熱忱是很好啦,但有不懂的地方,可以先問過有經驗的同事再動手做好嗎?」

面對這種部屬,《三明治管理哲學》作者金井登茂子表示,大聲斥喝「按照常理想也知道」「你自己回去好好想想」⋯⋯是沒用的,因為對方就是因為不得其法才做不好,所以就算請他深自反省,也難產生具體的突破。

因此,主管這時應設法理解部屬的「工作狀態」,在不澆熄其熱情的前提下,先肯定部屬的努力,再列舉其犯錯的實例,讓對方認錯道歉,然後詳細說明具體可行的對策。

《弘兼憲史的部下指導術》作者弘兼憲史提醒,主管在進行指導時,務必耐住性子傳授給部屬一套明確可依循基本技巧,或是協助對方建立起一套可按表操課的工作模式,甚至是不厭其煩地發出一個又一個細小指令,以將對方在執行任務時的模糊空間降到最低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主管也不能光憑部屬一句「好,我明白了」,就認為對方已經理解,最好還能請部屬重述主管說過的話,以確保對方真
正接收到訊息與指示。

金井指出,這種由主管出任總指揮,緊盯部屬每一個動作的做法,固然會對主管造成負擔,但教導部屬原本就是主管的職責,而且相較於不由分說地予以斥責,透過一步一步帶領部屬,終至營造一個「無斥責的環境」,才是最長遠有效的解決方法。

實例演練
部屬:我的表現不太好、跑業務總是不順利?會不會是不適合這個工作?
主管:你的努力大家都看見了,只是在方法上還有需要調整的地方。
部屬:請問我該怎麼做呢?
主管:你目前是怎麼跑客戶的?
部屬:就是每天約訪客戶,如果對方答應就去拜訪,但幾乎都沒談成業務。
主管:你從明天開始先停止隨機拜訪,改依照事先決定好的路徑走,依序開拓新客戶。
部屬:事先決定好路徑?
主管:對。所以今天下午請你先整理出手邊的客戶名單,然後依照行業別分類。
部屬:好的。
主管:接著,你再針對聯絡的頻率排序……
注意事項
O
1.肯定部屬願意努力做事的熱忱與用心
2.主管明確傳授部屬工作的基本動作與方法
X
1.主管切忌直接否定部屬的人格
2.主管務必確認部屬聽懂指示,且能清楚重述

2011/04/26 at 14:41:53 發表留言

登高望遠:分辨管理優劣

楊望遠 顧問, 2011年03月02日

數十年來經歷各式大中小企業,欲分辨其管理優劣,無需長期深入觀察,可於第一時間藉下述三指標論斷,雖不中亦不遠也。

1. 氛圍:首要是態度,工作是否愉悅認真、逢人有無微笑招呼、遇事能否勇於承擔、…;其次是節奏,動作是否清快流暢、人員有無主動積極、流程能否飽滿緊湊、…;最後是領導層,尤其是老闆,能否『高瞻遠矚,果敢行動』、有無『民之所欲,常在我心』、是否『以身作則,近悅遠來』、…。

2. 生活:首要是習慣,飲食是否浪費、住宿能否整潔、洗浴有無衛生、廁所有無汙臭、…;其次是行為,是否遵守規範、能否創新突破、有無社會責任、能否見義勇為、…;最後是細節,有無自省防弊、能否精益求精、是否落實貫徹、是否始終如一、…。

3. 成果:首要是成長,不論任何情況都能良性成長,尤其能躋身領先的前5%;其次是複製制度及人才,可滿足任何成長發展需求,甚至提前儲備能因應不時之需;最後是目標與績效管理,形成自動自發生生不息之善性循環,邁向永續發展。

企業能否輕鬆愉快做大做強做久,能否無後顧之憂全力邁進,能否凝聚眾志領先群倫,何妨自我檢視一番。

2011/03/02 at 09:27:42 發表留言

看看Google如何留住人才

聯合新聞網 2010/12/27

今年稍早,Google公司一名產品經理向上級說他打算辭職,跳槽到Facebook去,公司馬上表示要給他大幅加薪,但這名經理說不是錢的問題,公司又說可以給他升職或調往其他領域發揮,甚至在Google內部自創公司都不成問題。

結果這名經理不為所動,回絕資方提供的一切誘因,直奔Google最新對手Facebook的陣營。他直率地說:「Google變成一家更大、更遲緩的企業。相較之下,我在Facebook能很快就把事情搞定。」

12年前還只是一家從車庫發跡小公司的Google,如今已成為矽谷的龐然巨獸,在組織逐漸官僚化的情況下,公司內部一些最優秀的工程師耐心漸失,選擇離職去創業,或前往小而美的公司。

企業僵化是公司成長必然面臨的問題,但在企業標榜不斷創新,並以網路時代飛快速度成長的矽谷,組織結構僵化、工作步調變慢的情況更明顯。

矽谷最有能力的一群,往往也是些最具創業精神的人。多數矽谷的創新都發生在工程師離開原公司出去創業之時。過去五年,Google的員工從5,000人成長為2.3萬人,營收從32億美元增為237億美元,但頂尖人才與創新構想的流失,是Google的風險所在。

對職場有獨到看法的作家平克(Daniel Pink)指出:「(企業)規模變大與僵化僅一步之遙,這個問題在矽谷更是刻不容緩,因為短短幾年間,出身車庫的對手可能就準備好給你迎頭痛擊。」

Google執行長史密特(Eric Schmidt)辯稱,認為Google面臨人才外流的看法是「一大錯誤」,Google留才不成的比率,過去七年都很穩定。不過隨著Google日趨成熟,的確讓史密特擔憂,他說:「在以前只有三個人的時期,Google能發展並推出世界級的產品,但現在已不復以往。」

因此,Google正採取積極措施以留住人才,特別是有創業雄心的員工。多位Google員工指出,對於好幾位表態想離職要去外面打天下的工程師,Google都給他們在內部創業的機會。他們不但能獨立作業,還可以招募工程師並使用Google的資料庫和伺服器。

兩位曾聽取相關報告的人士指出,Google正考慮在公司內部成立新創公司的培育中心。

其他大公司也做過類似嘗試。思科(Cisco)的育成方案催生出視訊會議服務TelePresence等新業務,但雅虎(Yahoo)的育成中心只開辦一年半就關閉。

打從創業開始,Google創辦人佩吉(Larry Page)和布林(Sergey Brin)就設法避免公司萎縮,這也是Google給每位員工「20%時間」進行個人計畫的原因,並盡量把計畫工程師控制在10個小組以下。

不過Google產品經理透露,其實小組的數目很快就膨脹到20個甚至40個,且目前來說,在20%時間創造出來的新產品有後續發展的可能性更低了。

有些大受歡迎的產品,例如Gmail,其實就出自20%的時間。但工程師透露公司近來鼓勵他們把重心擺在改良現有產品,而非創造更多新產品。

一位考慮出去創業的產品經理說:「很多新奇的功能是非常隱密的,而且花了很多人的心血,但他們花一年時間做出來的東西只獲0.1%的使用率,讓這些人有點難過。」

Google面臨的某些問題在於,最頂尖的工程師往往是那些最渴望創業的一群,Google在招募初期雇用許多這類員工。

這些積極進取的人在對層層關卡感到不耐時,就會興起離職念頭。一位去年離開Google創業的前產品經理說:「有一群人有能力拋開這個相對輕鬆可靠的收入來源,他們受不了大企業的繁瑣程序。」

另外有些人是想到別處賺更多錢。新創公司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(IPO)前的配股,是一項風險較高但潛在報酬也較大的誘因。

Google對此也做出回應。除了以前大手筆的薪水、股票選擇權,以及按摩、乾洗、免費餐飲等福利外,11月幫所有員工加薪10%,史密特坦言,這是「搶人大戰」的一環。獲得其他工作機會的人,Google用百萬美元以上的紅利挽留他們。

儘管史密特擔心Google成為大公司後的不良後果,但他也說:「很多人拼命想進來,而且也待了下來,所以我想這些人能忍受複雜的程序。」(取材自紐約時報)

【經濟日報/編譯何信彰/20101227】

2011/01/02 at 15:18:23 發表留言

得理且饒人

聯合新聞網 2010/12/22

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朋友,精明能幹、敢說敢言、口齒清晰、辨證能力強。這樣的人一旦得理不饒人時,被罵的人肯定吃不消。

原本是得理的一方突然變得不可愛起來,出錯的一方就變得楚楚可憐。於是旁人反而同情出錯的一方,而不支持得理的人。

這樣的戲碼,不是經常在政治競爭場合上看到嗎?原本說錯話或做錯事的被群起攻之後出來道歉,如果競爭敵手見獵心喜,繼續在政論節目追打謾罵,犯錯的一方便顯得弱勢可憐,追打的變得尖酸刻薄,反讓觀眾的支持度轉向。

在新聞上也會看到這樣的情節。原本應該站得住腳的大老婆痛批外遇第三者,發洩情緒;對照不回應的第三者,漸漸人們的觀感覺得老婆的氣燄是丈夫外遇的最大原因。

同情弱者是人性,見好就收、得理且饒人,或留條路給人走,都是厚道的一面。要想理直氣壯,還得先學學「得理且饒人」,才能達到效果。

我曾有位同事,能力沒話說,專業積極、快手快腳,所以更見不得下屬或合作夥伴們慢半拍。有一回同事忙中有錯,把文件搞丟了,她情緒化地把屬下罵得招架不住。隔天屬下提出辭呈,表示無法跟這樣情緒化的主管共事,因為她不是第一次發飆了,下屬須時刻提心吊膽,深怕做錯事。

前些日子,開車不小心差點擦撞一輛要轉彎的車,事實上是他在外車道沒打方向燈就往右轉,雙方誰是誰非一時很難認定。基於禮貌與快速解決問題,我先下車跟那駕駛者打招呼,表示歉意。不料對方卻氣呼呼地破口大罵,坐在他身旁的女友也下來加入指責行列,愈罵愈激烈。交通警察來時,路人看不過去講了些公道話,反讓那兩人被交警訓了一頓後離開。

一指指責別人錯誤時,別忘了有四隻手指是指向自己。別人的錯誤可能是自己的鏡子。有理的時候若能點到為止,讓當事人有反省空間,效果更好,更會讓對方感激手下留情的恩德。反倒是把怨氣發到別人身上的人,其實不知道已把手中王牌玩爛了。

(作者丁菱娟是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,http://erablog.com.tw/)

【經濟日報/丁菱娟/20101222】

2010/12/25 at 16:01:14 發表留言

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: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

作者:李翠卿  出處:親子天下

戴勝益大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,但只要提到王品牛排、陶板屋、西堤牛排、聚北海昆布鍋、夏慕尼、原燒……這些知名的餐飲名店,可能就會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。
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,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。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,但是,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,不要說是「接班」了,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「上班」都不行。
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,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。
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,但戴勝益卻完全不做此想。
王品是全台最大餐飲連鎖集團,除了王品牛排以外,旗下事業體還包括陶板屋、夏慕尼、西堤牛排、原燒、聚北海道昆布鍋等 多個品牌,兩岸店數逾百家,年營業額高達五十多億。
但是,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,不要說是「接班」了,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「上班」都不行。
他不只擋了他們的「前途」,甚至還斷了他們的「財路」。明年王品股票即將掛牌上市,戴勝益瀟灑宣布要捐出個人八○%的財產做公益,只各留五%給兒女,而且還設下三十五歲才能動用的限制條款。
他並不打算讓王品變成一個家族企業;他的孩子,只是「戴勝益的兒子女兒」,絕對不會是「王品集團的少東、公主」。
王品這座江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打下來的,如果孩子們也想要一座大好江山,那麼,不好意思,請自己努力。

Q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?教養哲學是什麼?
A我很民主,對小孩幾乎是寬容到極點,對我來說 ,小孩子只要不犯法,做什麼都可以。
我的教養觀跟一般家長不大一樣。很多家長逼著小孩補習、做功課、學很多才藝,但我觀察,很多家長要孩子學東西,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遺憾;而很多被硬逼著學這學那的小孩,長大以後的表現反而比較平庸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忙著應付父母的期望,根本沒有空閒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。
我的小孩一開始都沒學才藝,我也不讓他們補習,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時,他會自己來說。像我女兒是在小五那年,才跑來跟我說她想學鋼琴、長笛;我兒子則是在高中時,發覺自己對電腦很有興趣,才開始不斷深入鑽研。我對孩子的課業只有一個要求:只要能夠如期畢業就好,不管排第幾名,我都可以接受。
上課,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嗎?我小學六年都拿全勤獎,這張獎 狀就像是「貞節牌坊」一樣,為了得到它,你就不能隨便「改嫁」。於是在小學六年中,我錯過了太多重要的事:三年級時,我小阿姨結婚,我沒參加;我阿公、阿嬤過世,我沒去送;我家附近做醮,那是六十年一次的大拜拜,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熱鬧的場面,但我也未能恭逢其盛……這些事後回想會讓人遺憾萬分的事,六年來大概有十幾件,而我卻為了那一紙無聊的「貞節牌坊」,全都錯過了,這值得嗎?
所以我很鼓勵小孩請假,只要家裡有需要家族成員參與的事:旅遊、聚餐……沒問題,儘量請假;就連公司開股東會,他們也可以請假旁聽;甚至只要他們感覺今天很想去爬爬山,也可以請假。他們兩個在班上功課沒拿第一名,但請假次數都是第一名,請到最後,老師還打電話問我:「戴先生,你是存心跟學校作對 嗎?」其實我不是要跟學校作對,只是覺得應該要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。
我公司現在也是這樣辦,公司員工只要有重要事情,什麼老婆生孩子、小孩畢業典禮、母姊會,都可以優先請假,人生的關鍵時刻,絕不可缺席。

Q你有刻意幫子女規劃或引導他們未來的生涯嗎?
A我給他們的刻意規劃就是:徹底斷絕他們的後路。早在十幾年前,王品就訂下了「非親條款」,所有幹部的親人都不得進王品工作。我連他們去王品旗下事業打工都不准。拜託!哪個店長敢使喚董事長的兒女啊?那打工有什麼意義?還壞了店裡的規矩。
前不久,我又決定把八○%的個人財產捐出去做公益,僅留給他們各五%,而且要到三十五歲以後才能動用。這下徹底斷絕了他們繼承家產的退路,這樣才能逼出他們的潛力 !不然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橫豎有靠山,不用努力也不用掙扎,甚至不用去「想像」自己以後要做什麼,反正只要回去當王品的繼承人,坐著吃、躺著吃,甚至當植物人都可以活下去,幹嘛還奮鬥?

Q你這種「斷絕小孩後路」的做法,跟你個人的人生經驗有關係嗎?
A我先講一個故事。我小時候家裡養了一隻雞,但我媽從不餵牠,每天早上把牠從雞舍放出來,牠就「咯咯咯」叫著、抖擻羽毛跑到後山去覓食。因為運動足夠,牠的肌肉結實、雞冠鮮紅、羽毛有光澤。後來,我媽把這隻雞關進穀倉,從此那隻雞每天只要吃飽睡、睡飽吃就好,但是牠反而變得垂頭喪氣,不再活蹦亂跳,沒多久就生病死了。
你覺得,小孩做穀倉雞,還是做放山雞好?如果小孩變成穀倉雞,那不是小孩的錯,是父母的錯。
我幼時家 裡很窮,但國中以後,我爸的製帽事業逐漸上軌道,家境變得很好,偏偏我爸又沒「斷絕我的後路」,於是我從一隻放山雞,變成穀倉雞。我念台大中文,中文系的學生出路比較窄,班上同學都很有危機意識,為了前途轉系、輔修什麼的,只有我一路混到底。反正我畢業後有三勝製帽可以待啊,怕什麼?我一直到三十九歲孑然一身離開家族企業,另起爐灶創業,才開始發揮自己的潛力,積極求生存,從穀倉雞又變成野外的放山雞。雖然已經是一隻「老雞」,但那時候我才真正充滿企圖心。
我之前也掙扎過,要不要捨棄家業自立門戶,後來想到洛夫的詩:「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,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。」
而我,不想要失去浩瀚的繁星。
我的體會是: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,他們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 道。每次看到媒體上企業後代跑趴、泡夜店、玩名牌的新聞,我都很不以為然。我覺得這是未富先貴,這種光鮮亮麗的日子過慣了,以後怎麼可能任勞任怨、苦幹實幹?我不要我的小孩不知人間疾苦,而要讓小孩知道人間疾苦的方法,就是先讓他們過得很疾苦。

Q你怎麼讓他們「了解人間疾苦」?
A我有很多朋友都把小孩送去念私立的貴族學校,由司機開著黑頭大轎車接送上下課,同學的爸媽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。但我的孩子國中以前,都念最普通的公立學校。我女兒國中時,坐她附近的同學,有爸爸當水電工的、媽媽在菜市場賣滷味的,也有同學下課後必須去打工貼補家用。我要我小孩接觸的社會是庶民社會,而不是上流社會,我希望他們了解,那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人生。
我對孩子很寬容,很少給 他們訂規矩,但我不會讓他們過得太舒服。我兒子女兒一直到高中,每個月零用錢都只有一千塊,他們如果遭遇什麼困難,通常我也是袖手旁觀。我兒子以前曾跟同學集資了一千美元,想在網路上買電腦,賣方遠在印度。我心想,這八九不離十是個騙局,但我沒說破,眼睜睜看他把錢匯出去被騙,之後也沒幫他善後,他就自己變賣身邊的東西籌錢還給同學。我就是要讓他經歷過慘痛的教訓,他才會知道什麼叫做「陷阱」,這是一門寶貴的功課。
他們兄妹倆出國念書,我事先都沒協助他們申請學校、安排住所;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送他們去機場,給他們一張「留學生活須知」,之後就讓他們「自生自滅」。我女兒到了紐約以後,自己查資料,跟七所學校交涉,爭取面試機會。雖然英文不太通,但憑著筆談、口談、比手 畫腳,竟也讓她弄到一所學校念。解決問題本來就是一種學習,若我什麼都幫他們弄好,甚至還親自帶他們過去,那他們要學什麼?
我告訴他們,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:文憑、語言、國際觀,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,只要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就好,功課也只要「能畢業」就好,所以,我叫他們不要整天待在圖書館,要擴大視野,多體驗文化、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,深入當地人的家庭††這些都比功課還要重要。

Q你的孩子遇到困難,難道都不會跟你求救嗎?
A我很少幫他們收拾殘局,他們早已「習慣」,所以很少求救,因為求救也不大有用。我兒子當兵時在官田新兵訓練營服役,除了要煮飯、整理靶場,晚上還要站衛兵,很操。他常傳簡訊跟我訴苦,說幾乎沒有時間睡覺, 累得快瘋掉,「爸爸不是很有辦法嗎?怎麼不想辦法讓我調單位?」
我一直都不理他,只是勉勵他要忍耐、這是濃縮的學習,直到他退伍前三個月,我才去找他的指揮官。指揮官一看到我的名片,肅然起敬問我:「有何貴幹?」我說:「貴幹是沒有啦,只是聽說我兒子快被你操死了。我是來感謝你的,當兵就是要操才好,如果你這裡很涼,我就想盡辦法把他調走了。」
當天晚上,指揮官找來官田地區的鄉紳辦桌歡迎我。之後就把我兒子調到軍官室修電腦,不用戴鋼盔、打綁腿,還有自己的寢室,讓他最後的當兵生活過得比較爽,不過也只剩三個月了。
我之所以退伍前三個月才去「關說」,是為了讓兒子覺得,這個老爸其實有在關心他,既然「訓練效果」已經達到了,我也不好做得太「趕盡殺絕」啊,哈哈 哈。

Q你覺得你的孩子跟一般養尊處優的企業二代有何不同?
A他們真的比較有憂患意識,我兒子早在高中時,就已經開始用一種「如喪考妣」的態度來摸索自己的人生。爸爸這樣「無情無義」,以後真的要靠自己欸,不緊張點怎麼行?他對電腦很有興趣,高中畢業時,就辛辛苦苦去考了一張 CCIE(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 Expert)證照。這張證照很難考,他年僅十九歲就考上,是考上這張證照最年輕的華人。我問他:「你考這張證照幹嘛?」他回答:「啊你都斷我後路了,我要自己想辦法啊!」
我兒子女兒現在在紐約讀書,每一次我去看他們,他們都跟我講很多未來想做的計畫。他們這麼有想法,都是因為我斷他們後路,他們得自力救濟啊。
他們對物質缺乏的容忍度也比較高。我去年寒假去紐約看他們,我女兒還是拎著她在逢甲夜市買的、一只不到台幣五百元的大包包。她敢在紐約這個時尚大都會,這麼理直氣壯、毫不自卑的拿著這個夜市包包,有這種精神,我以她為榮。
我兒子跟他女朋友在紐約登記結婚,連捧花都自己紮。因為美國新娘捧花很貴,一束要一百五十美元,自己做成本才七十幾元。登記當天,我看其他人都 穿著豪華的燕尾服,只有他穿著一件四十美元的H&M西裝,裡頭搭一件圓領的素色上衣。因為沒有領帶,他拿了一支麥克筆現場在衣服上「畫」了條領帶,旁觀者看了都用力幫他鼓掌,我也覺得我這兒子真有創意!這個婚禮,保證他一生難忘。
今年寒假他們回來,我把他們叫過來,宣布我的財產處置計畫。他們其實可以跟我「張」(台語,耍賴)一下,或至少討價還價、看可不可以提高比例,畢竟法律上他們本來可以各得我一半財產,但他們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。
因為他們知道,我是愛他們才這麼做的。他們明白,爸爸不給他們財富、不讓他們進公司,都是為他們好。
畢竟,要有血有汗有淚的人生,才是精采的真人生啊!

戴勝益給兒女的「留學須知」
    (1) 順利完成學業拿到文憑(成績毋需太好,不能整天待在圖書館)。
    (2) 英文要學到非常好,說、聽、寫自如(CNN懂 90%以上)。
    (3) 交很多外國朋友(各行業各年齡層均有)。
    (4) 遊遍全美國各州、各大城、各景點。
    (5) 看遍 N.Y. 的所有歌劇、舞台劇、電影、博物館、美術館††。
    (6) 每日步行10,000步以上,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。
    (7) 在「安全保障」與「固定預算費用」下,極力擴大見聞與視野,千萬不要儲蓄。
    (8) 深入當地一般人的生活領域。
    (9) 開始練習理財,培養「讓每分錢發揮最大效益的本事」。
    (10) 培育第一流的公關技巧(讓大家願意接受你、信賴你、協助你)。
    (11) 需熟讀《Taiwan Today 》,以及寄去的經濟資訊剪報,不能與台灣的經濟圈脫節。
    (12) 四年內務必完成以上事項,回台創業。

2010/12/08 at 14:54:28 發表留言

iPad打敗了電子書

2010-12-02 ,中國時報 ,【王乾任】

     蘋果迷引頸期盼已久的iPad正式來台販售了,雖然有一些人認為iPad在台灣賣得較貴,且缺了不少功能,不過,iPad將會如iPod與iPhone一樣在台熱銷,掀起一股旋風,將是不爭的事實。至於台灣電子業者推出的小筆電和電子書,雖信誓旦旦地說不會受影響,不過,實際情況恐怕不如業者自行宣布的那麼樂觀。台灣雖然有不少人積極投入電子書市場,但卻沒有認清iPad與電子書之間的本質差異,而錯估對手的形式,很可能讓自己陷入失敗困境之中而不自知。

    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早在一開始,就認為小筆電或電子書絕非接軌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的產品。賈伯斯不客氣的說,小筆電不過是搭配了看起來很吃力的螢幕,速度很慢的CPU等古老而廉價的零件,根本是低階的筆記型電腦,使用上和個人電腦無異(不方便的地方也同樣不方便)。言下之意,當iPad(包括其他電子大廠將來跟進推出的平板電腦)推出,小筆電將毫無競爭力,更別說iPad的價格也才比小筆電高出五成左右。

     而相較於電子書專攻單一「閱讀」領域,iPad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就是人類的「數位生活」,因此除了擁有電子書的功能,還可收發Email、上網,收看電視電影,打電玩,玩音樂,播放照片等七大功能。消費者可以透過iPad提供的七大功能來建構自己的數位生活風格,這是電子書所遠遠不能及的消費的「符號價值」(自我/身分認同的完整建構)。

     蘋果的i系列是為了進軍人類未來的數位生活時代而設計的「介面/載體」,目的是將人類數位生活所需的各種可能全都包含進來,但只由蘋果來提供最低限度的軟硬體「介面/載體」;其他蘋果所不能或不願意提供的,則由蘋果開放給全世界有興趣的業者來經營。例如,iPad的使用者可以透過蘋果所核准的蘋果商店下載自己想要用來改進/強化iPad的付費軟體(這也是為什麼iPad沒有USB)。

     也就是說,當其他電子資訊業者都還把自己當成製造業或電子業的時候,蘋果已經早一步把自己當作「媒體」。誠如過去紙本時代的主要核心業者(如報紙、雜誌、圖書)會自己設計載體一樣,蘋果也自己設計未來消費者建構數位生活風格所須的「媒介/載體」,這也是為什麼iPad讓自己非常簡潔素雅,讓自己像一面鏡子一樣,不主動添加太多的功能。

     從iPad的設計來看,就知道他比電子書的企圖心要大很多,而如果說iPad的打算是打造數位生活通用的標準載體,那麼,電子書想搶食的就是數位生活中關於閱讀這一領域的市場。兩個市場誰比較大,幾乎可以說是一目了然。

     除非重度讀者才可能選購電子書,一般人只要選購iPad(或其他的平板電腦),就可以滿足基本的閱讀需求,以人類希望付出最小成本取得最多功能的人性心理,還有多功能整合的便利以及降低交易成本,iPad注定成為未來數位媒介時代的大眾載體的標準規格,電子書只能偏安閱讀這個分眾市場。而且在圖書平均單價太低的市場(如中國、台灣),電子書還會因為硬體本身的價格過高而無法有效普及,再加上iPad強大的多工複合,已經虎視眈眈地在搶食「大眾/普通閱讀」市場,電子書閱讀器除非能出現跨領域整合或劃時代的革命,否則,要與iPad爭勝的機會是越來越渺茫。

     去年政府宣布加碼投資電子書閱讀器,還樂觀地表示在不久的將來數位閱讀的產值將會上千億。我認為最好不要過分樂觀,好好地研究iPad與電子書間的差異,作出正確的調整,才不會將白花花的國民血汗錢浪費掉。

     (作者為文字工作者)

2010/12/02 at 09:19:40 發表留言

強化自我管理能力

聯合新聞網 2010/11/08

一個人的「自我管理」能力如何?恐怕只有自己能夠誠實回答。而自我管理有問題的人,永遠不會把真相攤在陽光下。

人員流動率高的業務單位,可以從業務人員口中發現一個共同意見:「這個單位的主管,並不是我想要追求的模範。」或許是寬以律己的私德問題,或者是爭功諉過的醜陋面目,總之,自我管理不佳就無法以德服人。

當經理人(Manager)無法發揮領導人(Leader)的功能,業務團隊的凝聚就只能靠獎金、升遷這些「外在誘因」,而不是提升能力、追求願景這些「內在動機」。

因此業務經理做好自我管理,不僅是確保自己盡到工作執掌上的管理責任:擬定部門目標、監督工作執行、協助及訓練團隊等。更重要的是,帶頭成為一個工作盡責、有效率的主管,才能夠產生「上行下效」的組織氛圍,而不是陷入「上樑不正、下樑歪」的惡性循環。

當一名主管獲得更好的待遇、更大的權力,並且有部屬可以指派工作、分散責任,這些條件也構成了個人的「舒適圈」。

業務主管要激勵、領導一個團隊之前,必須先離開自己的舒適圈,成為最有行動力的人,而不是坐在冷氣房看報告的指揮官。

組織中最能夠客觀評斷一名業務主管自我管理能力的人,不是他的上司,而是長時間就近觀察他的部屬。雖然Intel很早就提出「360度績效評估制度」,但是要由部屬在體制內反饋出主管缺點,在大部分組織中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(容許我用「天方夜譚」這樣強烈的字眼)。

部屬對於業務主管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價,會經由其他非正式的管道反映出來。包括對業務開發的熱情與否、對客戶管理的用心程度,以及在主管背後的行為與態度。

當一名業務主管靠一招半式留守在舒適圈內,他同時也在塑造一支原地踏步的團隊,並反映在未來的整體績效上。而這個績效,也是對他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註解。

(作者吳育宏是企管顧問公司高級顧問,部落格網址http://吳育宏.台灣)

【經濟日報/吳育宏/20101108】

2010/11/13 at 00:42:15 發表留言

Older Posts Newer Posts


分類

  • 鏈結

  • Feeds